桥梁建筑 MORE

付阿什楞:工匠精神照亮他的成长路

发布日期:[2023-11-28 11:15:25]    共阅[]次 作者: 桥梁建筑

  有的人觉得工匠精神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;也有人认为“工匠精神”是时代进步与发展的结晶,更是一种完美的极致和一份执着与坚守。在他眼里,“工匠精神”是责任与担当,是每一个闪烁的焊花,是用自己手中的焊枪千百次地焊好每一道焊缝,完成每一项或轻松或艰巨的任务。他就是“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”获得者、包头工匠、鹿城青年工匠——一机集团第三分公司高级技师付阿什楞。

  焊接工作是一项苦、脏、累的活,特别是在炎炎夏日里还要穿着厚重的工作服,每天下来,汗水湿透了衣服,弧光烤得身上一层层地脱皮。但他毫无抱怨,而是把这份普普通通的工作当成一生的事业,立志要把技术做专、做精、做细。正是有了这个念头,他刚入职时,每天下班后都要找一些废旧材料练习2~3小时,遇到疑难问题就虚心向老师傅请教。经过上千次的苦练,终于厚积薄发,他的技艺得到了质的飞跃,成长为名符其实的“焊接大师”。

  随着技艺一直增长,越来越重的担子落在付阿什楞肩上,但不管任务多么艰难,他都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。

  2003年他参与某轮式产品试制研发工作,2005年承担神舟五号飞船发射部位某关键结构件的焊接。2008年,某煤矿特种支架产品生产在即,对材料焊接质量发展要求严,而且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,难度可想而知。为此,公司组建项目攻关小组,他临危受命成为其中一员,通过艰苦奋战,最终拿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。2014年,他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的某型号轮式战车首批次生产,由于新型装甲材料具备碳含量高、钢性大和壁薄等特点,焊接时易产生变形,而且焊缝成型难以控制,导致质量无法保障。经过反复琢磨,他自行设计专用夹具,解决了焊接过程中的变形难题,使产品合格率从开始时的60%提高到96%以上,圆满完成了这项特殊任务,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技术经验。

  过去使用每盘15公斤的焊丝,每天要换掉两次,既给操作带来不便,又浪费作业时间。为满足生产节拍,付阿什楞大胆改进操作流程,同技术人员实际论证之后,他改用100公斤桶装焊丝替代原有的盘焊丝,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,而且每年可节约9万多元资金。

  2015年,他参与铝合金天线背架高新装备制造项目,解决了因材料导热快而产生的难熔合、变形大、容易开裂等技术难题。2017年,由他牵头组建青年突击团队,完成公司某新型产品四个型号的研制和生产任务,以高质量赢得了客户认可。

  截至目前,付阿什楞攻克的重点技术难点达50多项,提出合理化建议30多条,制作主要工装夹具10多套,发明创新先进操作法6项。其中2项发明被一机集团编录为正式生产工艺流程,累计节约和创造价值100余万元。

  在科研技术攻关的关键时刻,他不忘利用业余时间,对青年员工做专业理论技术指导。他带出来的20多名徒弟均成为焊接岗位上的主力军,并在集团公司、包头市举办的各类比赛中屡次获奖,为先进焊接技术的传承奠定了基础。

  从一名普通焊工一路成长为技能带头人,付阿什楞始终把荣誉作为鞭策自我的动力,在平凡的岗位上描画着当代兵工人的最美人生轨迹。(记者 郭健 通讯员 赵德忠)

  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,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、更新的新闻资讯。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(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)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。

  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

  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  Copyright 2005-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
  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

 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050721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